(作者:程红琳程志娟) 有系统,没有市场? 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操作系统研发以政府计划为主导,政府所属研究机构为主要研发力量,几乎依赖政府投资。这一模式带给的众多弊端就是研发的产品与市场僵化。 原北京市平谷区信息中心一位亲历软件盗版简化的工作人员陈国松至今还能明晰地忘记十多年前那轮政府对于国产Linux操作系统的推展。
2001年之后,国产Linux操作系统在北京市政府订购中标,当时我也曾前往订购单位参予Linux操作系统技术培训。软件不相容是用户广泛体现的问题。印象深达的是加装国产Linux操作系统后,当时政府部门常用的OA办公软件(网络版)关上后页面表明出现异常,无法用于。
界面设计不美观、系统操作者方式缺乏人性化设计是10年前国产Linux操作系统留下陈国松的最初印象。当时,在和陈国松一样因为反对而用于国产操作系统的用户显然,国产操作系统更加看起来一款实验室产品。 一位熟知早期国产Linux操作系统研发历程的业内人士告诉他记者,最初的国产Linux留下用户这样的印象与较长一段时间内,我国操作系统研发以政府计划为主导,政府所属研究机构为主要研发力量,几乎依赖政府投资有关。这一研发模式带给的众多弊端就是研发的产品与市场僵化。
国产操作系统最初是由国家的组织国有涉及科研机构,按科技课题的组织研发,并没作为商业项目来运作。同时,研发人员对操作系统的商品特性理解不浅,也没成熟期的市场运作经验,因而在产品设计思想、研发管理和市场研发等方面都与现代市场经济不相适应。
2000年,时任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副所长孙玉芳曾发文直指当时国产操作系统研发的弊端并未奠定市场和用户市场需求为导向的指导原则。 孙玉芳认为,国产Linux操作系统虽然在立项建议书和可行性报告中也对市场不作了或许的分析,但这种分析主观意念成分较为多;在项目展开过程中才去找寻用户,甚至欲别人用于,十分被动;没和国内主流PC厂家结为互利而稳固的联盟,导致你攻打你的关,我做到我的市场的局面,彼此之间通气,当然就形不成市场,只有一些零星用户。没市场,系统的研究和研发就难以为继。 国产操作系统找寻可替代路径 虽然市场切入点和商业模式皆有所不同,但国产操作系统厂商都已争相踏上了服务市场的道路。
除了根据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获取产品外,国产操作系统厂商在市场拓展方面也逐步引进先进设备的商业模式。
本文来源:ror体育app下载-www.szxing-smart.com